close
我的實習實驗申請書




(1)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
山螞蝗為台灣常見的中草藥,有多項分類,例如大葉山螞蝗,小葉山螞蝗。當中大葉山螞蝗在民間常用於敷用跌打損傷,止痛消腫。另外還有當綠肥之用途。大葉山螞蝗學名為Desmodium gangeticum (L.) DC.。為豆科(Leguminosea)山螞蝗屬(Desmodium)主要分布為熱帶亞洲,在臺灣中南部低海拔灌叢中。台中、南投、台南高雄、屏東、台東,平野至山麓至中、低海拔林內都可以發現他的蹤影。為了更了解山螞蝗屬植物的生藥資源,本研究針對大葉山螞蝗進行植物生藥學研究。包刮外佈形態鍵定(像是花,葉,果實,種子,花粉等等)確定其植物特徵,可以當作植物基原鑑定的參考。另外PCR技術的練習與應用。也同時是位大葉山螞蝗做更深一層的探討與了解。
針對植物外部的型態利用一般的數位相機,光學與電子顯微鏡觀察。針對花,果實,種子以及其花粉型態進行瞭解與鑑定;內部構造的組織切片,確定其內部細胞構造及特徵。
再來是PCR技術,rDNA ITS序列是近年用來探討植物種內變異與種間,近緣屬間分子系統關係的重要分子標記之一,隨著時代進步,利用基因體定序資料庫來鑑識植物基原成為一個新的趨勢。高等植物的核糖體DNA是由串連重複排列的單位組成,每個單位包刮編碼區和轉錄間區隔,編碼區包刮18S、5.8S及26SrRNA等三個基因序列是高度保守的。另外在rDNA之序列結構中,在18S、5.8S和26SrRNA基因區中之序列,在不同物種之間相當一致;但在ITS和IGS的區域中,不同物種之長度及序列常有很大變異,可以用來鑑別不同之物種。ITS區序列速度較快,其速度恰與近緣種較一致。因此被廣泛用於高等植物近緣種的鑑別。
 
以聚合酶反應擴增部份核糖去氧核糖核酸區域之ITS1、5.8S、ITS2產物複製產物長為821bp。將此序列送入基因庫進行比對,證實此DNA片段為rDNA之ITS區域。換言之就是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(PCR)技術,將山螞蝗屬植物rDNA的ITS區域加以複製近一步的分析及定序,得到其部份DNA的序列,整合這些基礎,一定可以在基因鑑定上有更多的了解,以便於日後的藥材鑑定以及臨床研究的參考。減少誤用與濫用的情形。
 
(2)研究方法
一、外部形態鑑定部分
植物採集
本實驗採集新鮮大葉山螞蝗,標本存放在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
 
實驗材料
植物體
果皮、種子
花粉粒
 
實驗試劑
Acetolysis 所需試藥
10% HCl
10% KOH
 H2SO4 (concentrated)
Acetolysis solution:是由 10 ml的sulphuric acid和90 ml  
的 acetic anhydride混合而成
Hydrofluoric acid
95% Ethanol
 
儀器
顯微鏡       Olympus
數位相機     Nikon 4500
鍍金機       JFC-1100E,日本Jeol
電子式掃描顯微鏡  JSM-5400,日本Jeol
Acetolysis 所需器材
離心管
水浴鍋
10 ml和100 ml 量筒
攪拌棒
 
二、植物組織切片部分
1、實驗試劑:
Chloral hydrate solution
Glycerin : water(1 : 1)
Glycerin : alcohol : water(1 : 1 : 1)
Phloroglucinol solution
Potassium chlorate
Iodine test solution
Hydrochloric acid(12 N)
Potassium hydroxide(50 %)
Safranine
SudanⅢ solution
 
2、儀器:
顯微鏡(OPTIMA G303)及照相設備
立體顯微鏡(OPTIMA ZM160AT)及照相設備
顯微測微計(Erma 0.01 mm Micrometer)
照相機(Nikon COOLPIX 5900)電腦及其周邊設備與相關軟體
 
實驗步驟
一、植物外觀
利用外觀鑑別並以數位相機拍攝。
二、
      從植物體上取下花後,1小時之內以20倍Olympus顯微鏡觀察,以數位照相機拍攝。
三、果皮、種子
(1) 風乾後以顯微鏡觀察之
(2) 以鍍金機真空鍍金後以電子顯微鏡觀察之
四、花粉粒
   (1) 取花粉粒
取花粉粒須先經由acetolysis (Erdtman 1952)50步驟處理。
Acetolysis步驟:
將經過乾燥處理之樣品放入試管
加入10% HCl (去除carbonates)
以蒸餾水稀釋 (distilled water)
離心後除去上清液
重複3,4步驟兩次
加入10% KOH (去除一些有機物)
以蒸餾水稀釋
離心後除去上清液
重複7,8步驟兩次。
加入冰醋酸
離心後除去上清液 (如果有明顯的雜質則重複步驟2~11)
加入acetolysis solution (去除有機雜質,製備花粉粒)
水浴15 min
從水浴鍋拿出,靜置至室溫
以蒸餾水稀釋
離心後除去上清液
至無色(如仍有顏色則重複步驟15-16)
加入95% alcohol
離心後除去上清液
加入95% alcohol
 
(2) 電子顯微鏡觀察:
置備好的花粉粒,先置於95%  alcohol中,以滴管吸取滴於載波片上,乾掉後標號置於玻片保存盒中,使用時,剪取鍍碳膠帶合適大小,黏貼於銅座上,然後在載玻片上稍微黏取,得到花粉粒,之後將銅座置於鍍金機鍍金(電流10 mA 1 min*2),以掃瞄式電子顯微鏡觀察之。
 
 
三、生藥組織鑑別:
 (1) 將採集之莖及葉,利用徒手切片法進行
    橫切(transverse section,X.S.)
    徑縱切(radial longitudinal section,R.L.S.)
    弦縱切(tangential longitudinal section,T.L.S.)
 (2) 置檢體於載玻片上,先以 chloral hydrate solution 清除細胞內容 
    物後,再滴加各種不同化學染劑。內部組織構造之記載及說明,以橫
    切面為主。
 特殊組織之觀察以下列方法處理之:
 phloroglucinol solution 與hydrochloric acid進行木化反應。
 以sudanⅢ染色,再以glycerin:alc:water(1:1:1)混合溶
 液清洗之,觀察木栓化反應。
 利用 Schultze's 與 KOH maceration method 將材料予以加熱解
 離,最後以 glycerin:water(1:1), 當做封鎖劑,觀察其細
 胞解離情形。
 
二、顯微鏡觀察
先用低倍鏡頭檢查檢品之弱擴大圖,再用高倍鏡觀察內部組織之特徵,
使用顯微測微計測量各組織或其細胞大小。並利用顯微鏡之照相設備,
將鑑別所需組織照相以供鑑定之用。
 
四、PCR之研究
 
、植物材料與DNA 之抽取
本實驗之材料採集大葉山螞蝗植物新鮮葉子,標本存放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標本館(TNM)。 實驗所得DNA之序列登錄於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(NCBI) Gene bank中。
葉片組織在液氮中研磨粉碎後貯藏於 -20 ℃下備用。DNA 之抽取使用Dellaporta method51
(1) 磨碎萃取:
取1~4 g幼嫩葉於研缽內,以液態氮研磨成粉末,移置於離心管中。
加入 15 ml 之Extraction buffer及1 ml 20 % SDS,強力搖晃 50 次使之混合,接著以65oC水浴10分鐘。
加入5 ml之 potassium acetate solution, 強力搖晃約 50 次後冰浴 20 分鐘。
(2) 異丙醇沉澱:
在 12 krpm(4 oC)離心 20 分鐘,取上清液至新離心管,加入10 ml之異丙醇在–20 ℃下約 5~10分鐘,使之沉澱。
在12 krpm(4 oC)離心15分鐘,去掉上清液,倒立10分鐘,呈乾燥凝膠。
加入0.5 ml之 TE buffer,重新將凝膠溶出呈懸浮液。
(3) 酚清洗:
將懸浮液倒入收集管,加入等量(0.5 ml)phenol(pH 8.0)混勻,在10 krpm(4 ℃)離心 5 分鐘。
將上清液倒入新收集管,加入0.25 ml chloroform(chloroform: isoamylalcohol=24:1)和0.25 ml phenol混勻,在10 krpm(4 ℃)離心 5 分鐘。
將上清液倒入新收集管,加入0.5 ml chloroform混勻,在10 krpm(4 ℃下)離心 5 分鐘。
(4) 酒精沉澱:
將上清液倒入新收集管,加入0.9 ml absolute EtOH和0.15 ml ammonium acetate(7.5 M)。
將混合液置於–20 ℃下30分鐘加強沉澱作用,在10 krpm(4 ℃下)離心15分鐘,去掉上清液,倒立5~10分鐘。
再以70 % EtOH清洗,置於室溫下15 分鐘。
(5) 真空乾燥:
在10 krpm(4 ℃下)離心 5 分鐘,去掉上清液,抽氣至完全乾燥。
(6)  TE溶解:
加入TE緩衝液(10:1)0.2 ml溶解產物。
酌量加入RNase A(10 mg/ml),分解及處理RNA。
保存於–20 ℃以供使用。
 
 
、聚合酶連鎖反應( PCR )
DNA 通常為雙股,呈相反方向結合。其中一股為5'(指核苷酸(Nucleotide)分子中五碳醣的第五個碳的方位)→ 3', 另一股為 3'→ 5'。DNA 係由核苷酸包括:腺嘌呤(adenine)(A)、鳥糞嘌呤(guanosine)(G)與胞嘧啶(cytosine)(C)及胸腺嘧啶(thymine)(T)所組成。且在配對氫鍵結合時均為A對T,G對C。
選取特定引子18D和28CC,利用PCR複製核糖體核酸基因間隔區(ITS),這組ITS1-5.8S-ITS2 引子序列是:
18D(5'- CACACCGCCCGTCGCTCCTACCGA-3')和
28CC(5'-ACTCGCCGTTACTAGGTGAA-3')
 PCR複製核糖體核酸基因間隔區的反應物及濃度如下:在0.6 ml的微量離心管內加入10 µl of 10 X reaction buffer,10 µl MgCl2(25 mM),2 µl dNTP
 mix (8 mM),25 uM的18D 和28CC 引子各4 µl,和10 U of Taq polymerase,最後加入4 ul的範本DNA,加無菌水使總體積成100 ul,將微量離心管置入熱循環器。反應的熱循環溫度及時間如下,先以94 ℃反應5分鐘,然後94 ℃反應1分鐘,60 ℃反應1分鐘,72 ℃反應1分30秒的三個步驟進行40個循環,最後72 ℃反應10分鐘後,將PCR複製產物維持在4 ℃下備用。
 
 
、電泳分析
將PCR複製產物進行電泳分析,操作步驟如下:
(1) 取0.6 g瓊膠加入40 ml 0.5 X TBE 緩衝液中。
(2) 在微波爐中加熱2分鐘。
(3) 迅速加入2 ul ethidium bromide (7.5 mg/ml),小心振搖,倒入膠盤。
(4) 瓊膠在10〜15分鐘內凝結。
(5) 加Marker 5 ul(事先加入2 ul dye)。
(6) 加PCR複製產物 5 ul(事先加入2 ul dye)。
(7) 在50 V/100 V電泳槽內進行電泳分離,約30分鐘。
(8) 以紫外燈箱上觀察,並拍照電腦存檔,以便作為判讀與分析之依據。
 
 
、定序
在UV 燈下觀察,以確定其PCR擴增長度正確,於700〜900 bps下得一清晰環帶,再將之交給源資國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定序(附圖24)。
 
 
 
 
(3)預期結果
預期的結果,
1.明確的從花、葉、種子、莖等辨識大葉山螞蝗的外部形態。型態特徵以及植物基原鑑定
2.習得PCR的技術,得到rDNA、ITS序列,然後練習判斷編碼區包刮18S、5.8S及26SrRNA。
3.得到大葉山螞蝗的rDNA的ITS的序列,然後可以與其它山螞蝗屬植物比較,得到更準確分辨大葉山螞蝗與其它山螞蝗的差異性
 
(4)參考文獻:
1.呂福源 等著 臺灣樹木圖誌
2.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
   大葉山螞蝗 92年10月  250頁
3.甘偉松:藥用植物學,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
 
(5)需要指導教授指導內容
山螞蝗屬更仔細的判斷與辨別
PCR的指導與教學
序列的分別與判斷
儀器用途與使用之教學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rk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